发布时间:2017/9/24 11:27:48
需任何担保,任何资质,只需要填填表格,又或是几张照片,一段视频,就能够贷款几千甚至几万元。校园贷因主打“利率低”“审核快”因而吸引了大批高校学生的参与。
随着校园贷的野蛮生长催生出许多乱象,比如:裸贷、暴力催收、大学生不堪重负自杀等等事件,一次又一次把校园贷推上舆论风口。前段时间发生的大学生因无力偿还巨额校园贷欠款而自杀的事件引发相关部门叫停网贷机构校园贷业务,不到两周又有大学生因一部iphone手机而欠下23万巨债的校园贷事件。
近日,教育部正式放话:任何网贷机构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
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
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
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从表面看来许多校园贷平台公示的利率都符合标准,但除了收取利息,他们还会收取提现费、借款服务费、借款手续费。如果出现逾期,则会收取逾期罚息和逾期管理费,延迟还款时还会涉及充值费。简单地合计一下,校园贷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通常都在20%以上,眼看快成校园里的高利贷。由此导致一些网贷机构暴力催款、大学生因无力还款酿成的悲剧频频发生。
据《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4月至今,被报道的的校园贷诈骗案达41起,涉及全国22个省市,平均每月曝光2-3起。据不完全统计,仅汇总时有据可查的校园贷诈骗案的受骗人数就有约3600人,涉案金额近5500万元。
校园贷背后是大学生借款融资的强烈需求,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走访252所高校近5万大学生撰写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
校园贷款的出现,帮助大学生打开一扇“经济解困”的窗,为其消费、助学、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奈市场鱼龙混杂,且被某些机构利用设置高利贷陷阱,最终演变为人人喊打的“校园害”。
为什么借校园贷?
其实,校园贷的产品设计愿景是为了承担有些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城市消费、学习甚至是创业上的资金需求。而校园贷的流量数据显示,校园贷刺激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欲望,其主要流向了消费市场,女生的资金用途多为购买奢侈品及化妆品,男生的用途多为电子游戏、女朋友所用。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调查问卷的数据:
从以上问卷的数据看出,为什么大学生毫不犹豫地去选择校园贷,一切来源于贷款门槛低、条件限制少、办理快捷等表象。以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为例,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可见,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网贷机构唯利是图诱骗大学生上当的原因,也与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消费盲目、风险防范意识较弱有关。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中心主任杨东认为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生活消费观。通过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形成理性消费观、合理潮流消费、避免过度高档消费、避免与自身经济条件不匹配的消费。
另一方面,开设金融理财类基础公共课程。使学生建立金融风险识别意识,提高金融风险识别能力。
取缔校园贷,仅仅整治还不够
面对肆意乱生的校园贷,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校园贷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明确要求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同时,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满足学生金融需要。
其实在今年6月,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23日,全国共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正逐步消化存量业务。
“ ‘一刀切’式的取缔可以在面上切断现有的校园贷业务,却不能切断学生贷款的内在需求。大学生的融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若只“堵”不“疏”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为非法校园贷留下“生存”空间。”杨东说。
他认为,银行业和正规的互贷机构应该积极开展融资业务。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但学校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学生虽然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并不能将学生视为能够带来“高收益”的群体。
所以这块业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公益思维”,不能以追求高利润为目的。应该通过行业准入机制将一些逐利目的强的机构拒之门外。要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机制和业务操作规范,还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避免学生“多头借贷”、“以卡养卡”的现象,做好学生借贷市场的“风控”,既防止学生陷入“贷款漩涡”也避免借贷机构的违约损失。